Edwin Wong

Edwin Wong

TwelveLabs:讓 AI 用「人類視角」看懂影片的革命技術
生產力工具

TwelveLabs:讓 AI 用「人類視角」看懂影片的革命技術

你有沒有想過,Netflix 為什麼總能精準跳到你想看的那一幕?或是體育轉播怎麼在幾秒內就切出最精彩的片段?背後的秘密,可能就是 TwelveLabs —— 一家正在顛覆「影片理解方式」的 AI 公司。他們的技術不只是單純「觀看」影片,而是真正像人類一樣「理解」內容,從情境、動作到時空脈絡都能掌握。這不只是一個新的 AI 工具,更是正在改變企業如何運用影片資產的大革命,讓原本被冷落的大量影片內容,搖身一變成為可搜尋、可分析的資料寶庫。
8 min read
隱藏的AI 偏見:你會喜歡它,直到你知道它來自AI
AI 人工智能

隱藏的AI 偏見:你會喜歡它,直到你知道它來自AI

人們往往偏好由AI 生成的內容,直到發現它竟然是機器所創作的。這個有趣的心理現象揭露了我們與人工智慧之間的複雜關係。在2025年,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,當人們不知道內容來源時,他們通常認為AI生成的文字在品質、說服力和實用性上都優於人類創作。然而,一旦標明了AI 的身份,人們對內容的偏好便急劇轉向人類創作,無論實際品質差異如何。這種「AI 揭露效應」對於內容創作者、市場行銷人員及未來的數位溝通,都具有深遠的影響。
5 min read
Gamma:用 AI 改寫簡報製作的未來
生產力工具

Gamma:用 AI 改寫簡報製作的未來

如果你曾經為了做簡報、寫文件或製作網頁而感到頭痛,那麼你可能會對 Gamma 這個工具感到驚艷。這是一個專為內容創作者打造的 AI 平台,不只是簡單地幫你排版,而是能夠從一段文字、一份文件,甚至是一個想法中,自動生成整份簡報或網頁。它的出現,正在顛覆傳統製作流程,讓教育工作者、行銷人員與專業人士能更專注在內容本身,而不是花時間在美編和格式調整上。 這篇文章,我們就來深入了解 Gamma 有哪些厲害的功能、實際應用場景、最新更新內容,以及它與市面上其他工具的比較。
8 min read
數位助手進化:如何善用Deep Research 提升日常文書工作效率
生產力工具

數位助手進化:如何善用Deep Research 提升日常文書工作效率

在資訊爆炸的時代,我們每天面臨大量文書工作和研究需求,常常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數天來收集、分析和整理資料。Deep Research 正是為解決這個問題而生,它就像一位全天候的專業研究助理,能夠自動搜尋、分析和整合網路上的大量資訊,幫助你在短時間內完成高完成度的研究報告。接著我會介紹如何運用這個工具提升日常文書工作效率,讓你事半功倍。
8 min read
NVIDIA 的 Newton 引擎,正如何徹底改寫機器人世界
AI 人工智能

NVIDIA 的 Newton 引擎,正如何徹底改寫機器人世界

一台機器人,動作就像皮克斯動畫角色一樣流暢,能自然地對周遭環境做出反應——這不再是科幻情節。NVIDIA 最新發表的 Newton 物理引擎,為機器人模擬帶來一場革命性飛躍,讓下一代機器人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學習與世界互動。這款引擎由 NVIDIA、Google DeepMind 和 Disney Research 三方聯手開發,有望徹底改變機器人的訓練方式、動作表現,乃至未來與我們生活的融合方式。
7 min read
如何打造完美的 AI 提示語
AI 人工智能

如何打造完美的 AI 提示語

你知道嗎?80% 的 AI 錯誤回應,其實都來自「提示語寫得不夠好」。如今,懂得怎麼寫提示語(prompt)已經成為一門顯學,甚至有些專業人士,光靠幫企業優化提示語,一年就能賺進超過 30 萬美元。關鍵就在這裡:AI 回應的品質,常常不是模型本身有差,而是你怎麼問它的差別。 無論你是在用 ChatGPT、DALL·E 還是其他 AI 工具,這篇文章會教你如何設計出清楚、強大、且能穩定產出高品質結果的提示語。
8 min read
三種方法,幫助你的公司縮小 AI 落差
AI 人工智能

三種方法,幫助你的公司縮小 AI 落差

雖然有多達 75% 的企業高層視人工智慧為 2025 年的關鍵策略重心,但多數企業仍在苦苦掙扎,無法將其潛力真正轉化為實際收益。技術帶來的承諾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愈拉愈大——無法迎頭趕上的企業,很可能會在下一波轉型潮中出局。 根據 BCG 最新的《AI 雷達報告》,儘管高層對這項技術仍高度投入,也逐漸體認到:看似直覺友善的使用體驗,其實背後需要大量規劃與實作。但令人震驚的是,真正能從中創造顯著商業價值的企業,只佔四分之一。 落後的代價,比你想的更嚴重 錯過人工智慧的應用,不只是沒搭上流行技術這麼簡單。放棄轉型,企業將面臨三大風險: 首先,是競爭力被快速削弱。當對手已能透過自動化、流程優化與個人化服務取得優勢,停滯不前的企業將在價格、品質與速度上難以招架。Gartner 指出,有 59% 的 CEO 認為,這將是未來三年影響最大的技術。 其次,效率與生產力會持續被拉開差距。機器可協助簡化日常操作、減少重工,進而降低營運成本與加快回應速度。若不跟上,差距只會越來越大。 最後,
6 min read
AI 的新時代
AI 人工智能

AI 的新時代

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在 GTC 2025 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,揭示了一個 AI 的轉折點,這將從根本上改變各行各業。他預測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收入將在 2028 年達到 1 兆美元,同時推出革命性的新晶片、合作夥伴關係和機器人技術。 黃仁勳談 AI 的演進 在 3 月 18 日舉行的 GTC 2025 大會上,黃仁勳在加州聖荷西 SAP 中心登台發表演講,這場演講被許多業界人士稱為「AI 界的超級盃」。他沒有使用提詞器或講稿,而是從 AI 在過去 10 年的發展開始談起。 「AI 真正進入全球視野是 10 年前的事情,」黃仁勳表示,並概述了 AI 發展的幾個階段。第一波「感知 AI」
5 min read
MCP 如何徹底改變你的工作效率:三大方式
生產力工具

MCP 如何徹底改變你的工作效率:三大方式

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 AI 助手好像根本不懂你的資料在說什麼?這樣的日子即將結束。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 正在顛覆 AI 工具與資料互動的方式,幫助你建立一個更聰明、更流暢的工作流程。這套新技術,正在重塑我們對「生產力」的定義。 MCP 是什麼? Model Context Protocol(MCP) 是由 Anthropic 推出的開放標準,讓 AI 助手可以連接到你真正使用的系統——不管是內容儲存庫、商業工具還是開發環境等等。過去每個資料來源都要特別做整合,現在只要透過 MCP,就能用一個通用的協議,把 AI 和各種系統無縫串接起來。 你可以把 MCP 想成是 AI 世界的「萬用遙控器」。就像萬用遙控器不需要每個裝置配一個遙控器一樣,MCP 也不需要每種應用程式都打造一套專屬整合。這種標準化的設計,讓 AI
6 min read
Vibe Coding:AI 協作寫程式的新時代來臨了
生產力工具

Vibe Coding:AI 協作寫程式的新時代來臨了

Vibe coding 是一種在 AI 時代中興起的全新寫程式方式,正悄悄地改變我們開發軟體的習慣。不管是工程師還是非工程師,只要透過自然語言對大型語言模型(LLMs)下指令,就能產出功能完整的程式碼。這股新潮流自從 OpenAI 與 Tesla 的前 AI 領導人 Andrej Karpathy 在 2025 年 2 月提出「vibe coding」一詞後,迅速從實驗性概念進化成科技圈熱議的方法論,甚至有矽谷人士說它快成為「主流的程式開發方式」。本文會深入拆解這個寫程式新流派的核心理念、優勢、限制,還有它帶來的更廣泛影響。 Vibe Coding 的起源與定義 Vibe coding 這個詞最早是由電腦科學家 Andrej Karpathy 正式提出。他是 OpenAI 的共同創辦人之一,也曾擔任 Tesla 的
10 min read
AI 工作流程革命:5個步驟讓你的生產力提升10倍
AI 人工智能

AI 工作流程革命:5個步驟讓你的生產力提升10倍

在現今快節奏的世界中,領先的秘訣不是更努力工作,而是更聰明地工作。我曾幫助不同的專業人士,利用AI工具將混亂的工作日轉變為高效運作。結果如何?專案完成時間減半,任務完成量增加3倍,壓力大幅減少。AI工作流程革命不是即將到來——它已經在這裡了。 理解AI工作流程規劃 AI工作流程規劃代表了我們處理日常任務方式的根本轉變。不同於傳統的工作流程管理,AI驅動的工作流程不僅執行預定步驟——它們還會根據你的模式和需求進行學習、適應和優化。 AI工作流程自動化特指「在工作流程中使用生成式AI,努力自動化和優化工作的特定環節」。這涉及將人工智能整合到標準業務流程中,以簡化操作並減少重複性手動任務,讓技術從數據模式和先前決策中學習,從而自動化重複性流程。 AI在工作流程規劃中的強大之處在於處理工作中可預測部分的能力。專家指出,「當問題相對可預測且答案已知時,AI是一個很好的工具」。這意味著AI擅長接管那些原本需要人工處理的簡單或中等複雜度的任務,讓你能專注於更具創意和戰略性的工作。 為什麼AI工作流程規劃很重要 在工作流程規劃中實施AI的好處遠不止於簡單的便利。當正確整合時,AI工作流
13 min read
第一性原則思維:我眼中揭示創新本質的終極思考工具
生產力工具

第一性原則思維:我眼中揭示創新本質的終極思考工具

在這個科技與商業快速轉變的時代,我越來越深刻體會到,第一性原則思維不僅僅是抽象的哲學概念,而是一把足以打破傳統框架、重塑創新邏輯的利器。無論是亞里斯多德筆下那份超越時代的理性,還是 Elon Musk 在實務上的極致應用,我始終相信,唯有捨棄習以為常的答案、從最基礎的事實出發,我們才能找到真正跳脫現狀的關鍵。
7 min read